互聯網思維:商業顛覆與重構
只有第一 沒有第二,這是一個很殘酷的現實,在互聯網上,由于產品實在太多,所以對用戶來說,每一個標簽能夠記住其中一個產品已經不容易。
比如,用戶現在要搜索,需要去百度;要使用微博,需要登錄新浪;要在蘋果手機上下載產品,還需要輸入密碼。用戶需要記住各種各樣的密碼,第二、第三的用戶量顯然不可能與第一相比?梢赃@么說,在互聯網行業,第二、第三以及末流之輩就算還能生存,但市場份額已經相當小了。
互聯網具有較高的使用成本:用戶使用產品,通常要經歷注冊、登錄、發布等復雜流程,如果一個產品能滿足用戶對該類產品的大部分甚至全部需求,用戶一般不會離開這個產品再費時費事地去其他平臺使用同類產品。比如微博,用戶維護一個微博需要花很多時間,除非是工作需要,否則大部分用戶不可能同時經營好兩個以上的微博。此外,大部分互聯網產品設計的黏性機制也令用戶轉移變得困難,比如功利性的積分機制。
如果用戶要轉變陣營,就說明用戶眼中是沒有這個產品的。比如早期的不少產品,開始能夠獲得用戶的青睞,而在后來慢慢流失掉,已經足以說明用戶的黏性也與產品本身息息相關。要想維護用戶,就必須做到讓用戶持續不斷地體驗到“越來越好”,讓用戶忘記其他的產品。
剩者為王
在我國,騰訊、百度、阿里巴巴都經歷過低潮。
騰訊做QQ的第三年,QQ既不是國內最好的IM產品,也不是用戶量最多的,當時這只企鵝差點就被賣掉了。不過,騰訊堅持下來了,現在是最大的IM產品的擁有者;阿里巴巴也倒閉過,500元薪水還凝聚了一批員工為之奮斗;百度何曾沒有低潮?在互聯網,如果在低潮的時候無法堅持,無法繼續專注下去,則依然是沒有下文的。
在中國,什么樣的互聯網網站是真正賺錢的?答案是:只有經過了大浪淘沙,從大批網站中剩下來的網站,才能夠賺錢。這就是“剩者為王”最直接的含義。在中國,互聯網初期有許許多多的網站,到現在能夠活下來的大部分都賺到了錢,或者維持基本的收支平衡。
周鴻祎講過一個小故事:互聯網初期從美國飛往中國的飛機總是滿艙,頭等艙里的投資者隨便到經濟艙里一逛,就能發現幾個歸國創業者,不少合作就從飛機上開始。這就是互聯網,開始的創業總是充滿激情,而后又有幾人能留下?留下的,又有幾人不被歷史記住?
上一篇:移動時代互聯網新生存法則